窃情_风、雪、山 (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雪、山 (五) (第3/5页)

去,舌头来回舔着碗,一点点吃尽了。吃完,全身渐暖。于锦铭长舒一口气,靠在船舱,望着脉脉的江水,逐渐有了困意。

    他合上眼,迷迷糊糊地想:自己能活到现在,全靠百姓热心搭救,有这样的百姓,我们绝不会亡国……

    梦里依稀听见“彭彭”的敲击声,

    是渔夫奏响了渔鼓,也是有人敲响了房门。

    “摄影师来了,华女士叫我们赶紧集合,你动作快点。”门外人着急得很,不等苏青瑶开门,便对着窗户喊。

    “马上!”苏青瑶对着镜子,一面朗声应,一面拿火柴灼烧后的黑炭,仔细描了眉,又抚平旗袍,确保没有褶皱,才出门。

    不久前,迈耶先生带着家人,乘坐德国大使馆派来的飞机撤离,临走前,他给了苏青瑶多一倍的工资,并叮嘱早日离开南京。之后,苏青瑶听取华女士的提议,暂时搬回金陵女大的校舍居住,帮助他们照顾难民。

    走到教学楼旁,见金女大仅剩的十余名员工在摄影的指挥下,排成两排。华女士与担任舍监程女士并排坐在前排的最中间,一位穿翻领大衣,一位里头穿旗袍,外头披斗篷。后排从左到右,由低到高地站着,苏青瑶个子矮,站在后排靠右的位置。

    上海的情况,他们通过广播电台多有了解,清楚上海一旦沦陷,日军的兵锋必然直指南京。这段时日,沪苏常锡等地的难民陆陆续续地往南京逃,数量一天比一天多。国民政府也在商议如何撤离平民,可六朝古都,六十多万的百姓,船太少!车太少!撤离何谈容易。政府迟迟不下通知,同时,船票价格飞涨,有人脉、买得起船票离开的富商大贾寥寥,而贫苦之人又有多少能有破釜沉舟的决心,用脚板逃出一条生路。

    风雨欲来,人心惶惶。

    也正因如此,华女士才提议请摄影来帮他们拍大合照。

    咔嚓几声,摄影从兜布下钻出,比了个大拇指。

    他说,照片最快一周,最迟一个月,十二月中旬前一定送来。

    拍完照,苏青瑶换了身耐脏的旧棉袍,与一名瘦高的员工一起,去后厨洗菜。天寒水冷,两人将一把把塌菜浸到水盆里,洗去泥沙,不一会儿便两手通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