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章 火耗三成,如何分配? (第2/5页)
不深,但是却是足重,七成银已经是下限了。 即便是有实力盗铸,也要想想划算不划算了。 火耗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兵仗局大量制作功赏牌,累积了很多制圆形银章的工艺,这种工艺,是技术性的领先。 他面色颇为严肃的说道:“盗铸诸金钱罪皆死,籍家,全家流放永宁寺。” 朱祁钰这手货币政策,可是准备良久的一项国策。 折色势在必行,盐引涉及到了盐粮,虽然有价,但滥发却是祸国殃民,大明需要货币,弛用金银之禁,的确是弛用了,但是却弛用了一点点。 大明的势要之家,常年泛舟海上,必然带来大量的白银,正如任元祥所言,白银非贸易不可得,非本国之资,但是白银不能落在势要之家,埋在猪圈之下,需要流通起来。 如何流通? 自然是需要铸币。 这样即便是天下折色,银两运抵京师,天下实物,亦需要到京师来换取银元。 任元祥看着这银币,不停的吹动着,他既然敢在廷议上,向折色法开炮,自然是深入了解了折色法的弊端。 右佥都御史御史李宾言,有些疑惑的说道:“陛下,臣愚钝,为什么不直接在南直隶开辟一个制造局,直接在南方熔银铸币呢?” “这样把银子折腾到京师,再铸币,天下商贾以银币行之,这么折腾一趟。这不是浪费民力吗?” 朱祁钰看着李宾言没有多说话,群臣都看着李宾言,场面一度十分的安静,李宾言比较尴尬的摸了摸脑袋。 他不太清楚自己这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不回答。 其实问题并不难解答,因为李宾言的想法非常的朴素,和朱元璋的疑问是一样的。 国朝初期,洪武初年,朱元璋也有这种想法,叫做逋赋。 既然地方的钱粮还要派到地方去,那为何不直接留在地方,到时候写给条子,报备朝廷不就好了吗? 后来在胡惟庸大案之后,朱元璋意识到了为何历朝历代,朝廷为何都将绝大多数的钱粮,收到朝堂来,一少部分放在地方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