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133 (第3/3页)
上防风链,最后他和余工检查现场,树苗折断的折断,只剩下一地狼藉。幸好,残枝没有飞出去砸物伤人,工地也没有什么严重损害。殷以乔清点了破损扭曲的钢管架子,重新核实了采购物品签了字。“这两天辛苦余工了。台风过后都不容易,等大家场地清理完毕,该休息就休息,有老家受了灾的,可以批假回去救灾就让他们回去吧。工期不急。”余工接过清单。殷以乔是他见过做好说话又最为悠闲的建筑师。别人都赶天赶地恨不得立刻见证自己的设计作品诞生,殷以乔却像雕琢艺术品一样,保持着英国式的安排,从来不催工期。换个人,政府都该跳脚了。可偏偏这是殷以乔,又偏偏是为了南海隧道修建的工程。余工见殷以乔要走,随意笑道:“这个点,殷先生又去看跨海大桥啊?”殷以乔微微挑眉,想起平时自己眺望的人已经回去睡觉了,嘴角自然地勾起笑意。“不,我回去休息。您也早点休息吧。”台风过后的街道泥泞,好在工地和酒店不远。殷以乔没有开车,一脚深一脚浅地踩在雨后湿滑的街道上。立安港防范工作做得不错。近两年新建起来的楼房,充分具备抗击台风的能力。即使是利苏这样的狂风,也不过是吹折了树枝,吹来了泥土。殷以乔常年在英国,极少去气候恶劣的地方。他没有见过那么可怕的台风,也没有见过那么迅速的救援。阳光下,无数穿着工作服的市政工作人员,正在立起警戒,重设临时标牌。利苏过境才两天,这座繁忙的城市,已经习以为常地回归了平时的生活。以殷以乔的认知,遭受重大灾难后,恢复速度如此快的国际例子几乎没有。好像刮过立安港的不是一个16级超强台风,而是一缕清风。没有长期住在国外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他的感慨。救援效率、复原速度,都代表着一座城市核心保障能力。在立安港,不会出现烂了半年还没人管的路,更不会出现台风损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