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65 (第2/3页)
道,还有天下至美的繁华之都,正在等着他。第145章说是暂避风头,而非迁都,可谁都知道,这一走,什么时候回来,就不是由自己说了算了。朝堂上到了这个时候,自然依旧意见分歧。范懿张嵩等人主张天子入蜀,他们的理由自然很充分,蜀中乃天府之国,自古进难出亦难,内有丰饶平原可为天子都,外有山川天险可阻突厥人的脚步。最重要的是,此地离长安不远,进可攻退可守,以后回来也方便。太子死后,从前围绕着东宫的那些寒门子弟犹如树倒猢狲散,一下子没了依靠,纷纷改换门庭,声音变得零散,但也并非完全销声匿迹,他们则建言天子干脆退到江南东道一带,因为离得够远,突厥人不可能打到那里,等嘉祐帝在那里落脚,各地的勤王军队也就到了,届时自然可以败退突厥人。嘉祐帝犹豫不决,最终却是李宽让他下定了决心,移驾建康。李宽给出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去金陵须渡江,有长江天险在,突厥人善骑射,却不善凫水,更不要说驾船渡江了,而蜀中毕竟还是山陵平地,不能保证绝对安全。二是到了建康,离苏州的卫王,岭南的兴王都很近,他们想赶去保驾,总比带着军队千里迢迢跑到蜀中更快。尤其是兴王,长于领兵打仗,手下又有十数万精兵,再联合各地军队,完全可以将突厥人驱逐出去,重新收拾河山。这两条理由完全说服了嘉祐帝,他带着朝臣后宫南下暂避,一路上不断发出谕令,号召各地藩王官员,前往建康勤王,并阻止突厥人继续前行。虽然因为战乱的缘故,各地通信不畅,但朝廷毕竟还有驿站和邮亭在,甘州同样收到了旨意,但贺融权衡利弊之后,决定暂时压下这道旨意,按兵不动。因为长安的局势正朝着预想中最坏的方向发展,而甘州这边,却有了重要的进展。萧氏三郎带兵驻扎的五塘镇,正迎来一位不速之客。萧重看着眼前来人,心下早已眉头大皱,面上却不得不对来客礼遇有加,甚至亲自出迎。“不知许侍郎此来,带来了陛下的什么旨意?”萧氏朝廷同样有一套制度班子,朝堂上的官员,同样也各分派别,像这位兵部来的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