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5 (第2/3页)
虽然刚刚才起苗头,但是有蝗虫成灾,就是天子无德的证明。人和——李圣平之前的求贤诏,提拔了大批未经过科举、甚至没有读过书的人和底层小吏,早已激起学林的不满,现在的学宫诏书,将这种不满推到了巅峰。四月一日,长安春景已从最盛转向落幕。按例又是大朝之日,李圣平之前已经与两位先生、暮守一、李长定等人商量了如何应对,连支持他的几个也表示对李圣平的凶残拜服,李圣平又一次刷新了他们对“缺德”的认知的底线。李圣平仔细想了一下,觉得远远不如前世最后那几年缺德,为了以后少缺德,还是这时候缺点德比较好。大朝会上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了。每天举行的宣政殿书房小朝会才是大华的决策中心,所有的政令、诏书都是在小朝会上形成结果,大朝会只是一个礼仪,给百官一个面君朝圣、当面质询的机会。至于有没有用嘛,就要看殿上坐着的那位了。反正在李圣平这儿,一切反对、质疑都是无效的。事情是这样开始的。李圣平将最近的事情和政令、人员的调整挑重要的让各省各部的头儿自己宣布了。暮守一最后一个出列,上奏关于将学宫的筹备事宜。李圣平将东宫拿出来作为将学宫众教员的暂住、休息之所。暮守一则贡献了他的侯府作为学宫。贺老和傻大个儿跟着他进宫照顾他,王老去了医学宫,侯府就剩下几个亲兵,李圣平也另作了安排,等于现在府里无人。侯府又有一个极大的练武场,跑马的地方也有,宅院也多,留下四五十学生不成问题。李圣平初步打算招一二百学生,重点栽培其中一部分,这部分就跟着亲传师父起居,或者住在学宫里,其他人住学署。学署是李圣平灭了通敌的三族后留下的宅子,中间竖有耻辱柱,令过往学生唾弃之,以示国贼之耻,辱及先人名誉、后世子孙。这还真挺有用的,后来大凡名字上了国耻柱的,往下数八代都抬不起头来,赋税比别人翻一倍,徭役比别人重一倍,还要被人指着脊梁骨骂,不少世家子弟实在抬不起头来,举家搬迁至穷乡僻壤,付出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