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79_110、解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10、解围 (第1/3页)

    李和吃晚饭后,显得无聊从长椿街开始遛弯,不自觉的又走到了和平门。

    心想和平门都到了,干脆再去西交民巷看看。

    白天的市管会下班了,没人管,马路上成了小摊小贩的天下。

    夜市里,有卖小吃的,有卖各种工艺品,更多是日用百货这一类。

    只要摊子开张,路面上有人,摊主根本就不愁卖不出去。

    拐个弯就是天安门广场,这些跟李和记忆中的并没有多大变化,反而感觉很亲切。

    许多人借着路灯在广场中间看书,也有一些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吹牛打屁。

    更多是附近居民,推着木质的婴儿车,一家几口出来散步。

    更夸张的是一些人把摊子都摆到了广场中央,有卖袜子的,有卖蔬菜的。

    都摆在板车上,有人撵,车子一拉就能跑。

    市管会管不着这里,驻守武警也不会撵人,倒是成了真正的三不管地带。

    其实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既是个最封闭的年代,也是个最开放的年代。

    许多没有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偶尔听上几句话或者书上看上几段文字,潜意识的要给打标签,想当然的认为就是那个样子,非要脑子给定个框框架架,上个模板,认为这是模式化的。

    中国比你想象的大,各个区域的情况不一样,各个行业不一样,上面的政策与下面的对策不一样,一个模板没法套用。

    有成堆的万元户,也有成片的穷人。

    如果非要说各个地方有一个方面是一样的,就是各个地方的城市与农村的贫困差距是一样的。

    土里刨食的农民与吃商品粮的城里人可谓是天差地别,许多人为了一个商品粮户口,一辈子算是钻营了脑袋而不得。

    城里的孩子浑沦吞枣可以随便混个初中毕业,甚至高中毕业。

    而在农村想供一个孩子小学毕业那父母不知道要把牙关咬多紧才行

    同样做一件事情,城里人有三五个亲戚,借个百十块钱就没问题。

    农村人就没这条件,都是穷亲戚搅合在一起,大家拼拼凑凑有个五六块钱,就算不错的了。

    李和就坐在广场的过道石墩上,刚点着一根烟,看见走过来的一个苗条身影很眼熟。

    离得近了,李和才发现是章舒声老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