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74 (第2/3页)
董青禾和乌海、秋苇在看交上来的文章,旁边还有负责这次事情的管事准备随时应对问话。这一次的事情是董青禾自己决定的,名誉这种事本来就没什么好计较的,再说,这种事说出去也没人信,就这种身在局中的人才会相信。住在董家的,都是些年轻人,上了年纪的,还在读书考学的,怎么着家里也有几个闲钱。读书不比上战场,参军为了怕死了没后代匆匆成亲,读书可不是,有了功名才好说亲。一张张看过来,这能够到夏国京都太京城参加春闱的,都是有两把刷子的,学问比之董青禾是要好的。但她只是要看这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意思,这比较容易。秋苇笑着:“这里面倒是好几个隐晦着都是赞美之词,这都是给你看的。”“这种人不必理会。”董青禾无语,外人都没见过她,这些自然是不真实的,哪里有什么真情实意,都是冲着董家的名声来的。还是只想着求,不想着舍的。“秋苇,你也不小了,要不叔叔给你介绍一下好的青年才俊。”乌海转头看着秋苇,两个人也是认识多年了,秋苇也从一个尚未及笄就独自上太京的小女孩长大了。“多谢乌海大哥挂记,这倒暂时不用。”某人不乐意了,“都说了叔叔,什么大哥。我和你董伯伯平辈论交,你哪有叫大哥的道理。”“哈哈哈。”这是董青禾在一边看好戏的结论,摇了摇头,这个人还真是。结果定下来了几个人,这当中就有以前看中的。其中有一个人,但是给了董青禾一个惊喜,这人平日里是一个默默无闻之辈,结果反而是最有真才实学的。旁边的管事指着卷子道:“这人叫王昌,是洛邑人,长相平平,为人也低调。当地的善堂里的人推荐信里面也说是有能耐而且踏实聪明的,只是也没见他有什么大动作,也没几个交好的。”放下卷子,董青禾抬头看向乌海:“只能劳烦您去看一下,若是一个好苗子,就引荐到周大师那里。”周大师,那可是夏国一等一的大文豪,不早说贺相的在士子中名声,那大多是他身居高官来的,主要是手中有实权。周大师可不是,那是真才实学得来的,不仅仅诗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