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475 (第2/3页)
,而那些汽车是主角驾驶并成为广告素材,这些都是非常详细地列在广告合同上的。同时李玮还要设计各种场景来展现这些汽车的性能,确保能够吸引到观众对汽车的关注。李玮是用自己的创意去吸引客户,而这些创意在这些艺术家眼中是对电影艺术的亵渎。种种原因之下,李玮的这部大制作电影成功吸引住了电影圈的关注。导演们纷纷责难李玮是在糟蹋电影,并讥讽这部电影将成为李玮最后一部作品。而与此相反的是,各大经纪公司纷纷整理出自家明星的档期,然后和李玮工作室沟通,希望能获得李玮的试镜邀请。经纪公司才不傻呢,这种大成本电影哪怕最后真的砸了票房,但是人家的关注点够啊。只要自家的明星去蹭一点热度,那么明年就能涨涨通告费了。“看来媒体关注的还只是我的制片费用,然后影评人反对的都是我明目张胆地广告植入嘛。”李玮此时正在自己办公室,看着秘书们整理出来的相关剪报。李玮对于媒体的批评素来是不放在心上的,而且以李玮的身家和咖位,也的确没有什么好在意的。李玮算是电影圈里最奇葩的那个,演而优则导的出身让他在电影圈里没有任何地位,但愣是凭借三部文艺电影获得了导演和影评人们的认可。原本影评人还打算将李玮捧成非科班出身却对电影艺术矢志不渝的典型,结果没想到他忽然就华丽转身去拍商业片了。而且李玮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丝毫不避讳自己拍艺术片就是为了站稳脚步来拍商业片的,这就让影评人们有些接受不能了。原本影评人还以为自己的口诛笔伐能让李玮这种“败类”滚出电影圈,可他们发现他们的唇枪舌剑对于李玮丝毫没有用处。李玮有自己的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还有自己的院线,因此李玮压根不担心自己的电影没有地方拍和发行、上映。同时李玮自己还掌控着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影评人可以在别的地方骂,但是李玮的御用文人自然也有地方反击。数次交锋之后,影评人们发现自己再努力也不过是为李玮制造关注度和流量罢了。“没有办法啊,你这部电影已经被媒体吹成‘史上第一制作成本’了。”就在李玮在自己办公室看剪报的时候,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