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362 (第3/3页)
军营中抽调人马充入内卫,皆对其忠心耿耿之人。”我说:“正是因此,这些人既来自北军,那么还须得从北军入手。”谢浚更是讶异。“如何入手?”他问。我说:“长史可知桓瓖?”谢浚想了想,颔首:“听说过,他是元初堂弟。”我说:“桓瓖如今正是北军左卫将军。”桓瓖现在的官职,我来到雒阳时候,就让冯旦去替我打听了。结果不出我所料,他仍在北军中任原职。虽然沈氏与东平王反目,且拥着广陵王去了长安,但桓氏和大长公主并没有跟着走,而东平王也并未因此对桓氏出手。如桓瓖一般,桓氏族人原本的官职和爵位皆纹丝不动,一切如旧。公子不在我身边,我无从与人探讨。但据我对大长公主和桓肃的了解,此事的因由不难想通。沈氏一切荣华富贵,皆因为外戚二字。与荀氏和庞氏一样,他们一旦不再掌握皇帝,轻则没落重则覆灭,沈延心高气傲,自不会容忍如此。所以一旦有了争位之事,沈氏与东平王对抗乃是自然而然。桓氏则不一样。大长公主与皇室和宗室相连,桓肃与世家豪族相善,无论何人当权,都会与桓氏缓和关系。桓氏对当权者亦然。大长公主和桓肃本就是精于权衡算计之人,放弃雒阳的一切跟随沈氏拥立广陵王,与东平王反目,这样的事于他们而言并不划算,故而他们宁可留在雒阳也不会跟着沈延走。且大长公主一向知道秦王的野心,她既然与秦王搭上了线,就算只是权宜之计,也会为了取信于秦王而放弃支持别人争位。东平王虽也向秦王示好,但未必知道大长公主与秦王勾结,八成以为大长公主留下来是为了支持他,故而对桓氏自然也会宽容以待。第二日,谢浚依言入宫去了,我则在秦王的后院里找了一处潜行方便的角落,翻墙出去。东平王虽然面上与秦王相善,但并不意味着这王府的出入之处无人监视。为了保险起见,我最终仍决定像个贼人一样。□□后面是一处小巷,我看着四周无人,落地,收了绳索,往街上走去。桓瓖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